(科目代码:353)
卫生综合是我校为招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命题考试科目,旨在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人群疾病的发生、流行、防治措施和预防保健的实际应用能力。
卫生综合考试范围为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以上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1. 流行病学,占60%;
2. 社会医学,占40%。
1. 单项选择题,20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2. 名词解释,10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3. 问答题,10题,每题7分,共70分;
4. 论述题,5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 定义和特征
2. 研究内容
5. 观察法
6. 实验流行病学
7. 理论流行病学
1. 研究疾病或健康的的人群分布
2. 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3. 疾病的自然史研究
4. 疾病的监察
5. 疾病的控制对策制定
6. 疾病控制效果的评价
1. 与临床学科的关系
2. 与基础学科的关系
3. 与卫生统计学的关系
4. 与非医学学科的关系
1. 年龄、性别、职业
2. 民族与种族、婚姻与家庭、宗教、行为生 活方式
3. 流动人口
1. 短期波动
2. 季节性
3. 周期性
4. 长期趋势
1. 国家间与国家内
2. 城乡
3. 地方聚集性
4. 地方性疾病、地方性、自然地方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1. 移民流行病学定义
2. 移民流行病学应用
1. 率(频率与概率)
2. 相对比和构成比
1. 发病指标:发病率、发病密度、罹病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
2. 死亡指标:死亡率、死亡专率、病死率、 生存率、累积死亡率、超额死亡率、标准化死亡比
1.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
2. 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的关系
3. 病死率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
1. 散发
2. 暴发
3. 流行,大流行
1. 概念
2. 目的与应用
3. 种类
(1)普查:概念、目的、开展条件、优缺点
(2)抽样调查:概念、主要用途、抽样方法、抽样误差、样本量、优缺点
4. 常见偏倚及控制
1. 定义
2. 主要目的及用途
3. 分类
4. 评价指标:
(1)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 假阴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筛检标准的确定、联合试验
(2)可靠性:概念、影响因素、评价可靠性的方法和指标
(3)收益:预测值、生物学效果评价、效益评价、人群疾病筛检的评价
1. 定义
2. 应用
3. 局限性
1. 概念
1. 广泛地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
2. 深入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
3. 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明确的病因线索
1.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
2. 病例与对照的匹配
3. 样本含量
4. 研究因素的选择
5. 计划和执行
1. 资料整理
2. 资料分析:
(1)统计描述
(2)统计推断:暴露率检验、OR、OR95% 可信区间、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分层分析
1. 选择偏倚
2. 信息偏倚
3. 混杂偏倚
1. 队列研究的定义
1. 前瞻性队列研究
2. 回顾性队列研究
3. 双向性队列研究
1. 研究人群的选择
2. 资料的收集
3. 样本大小的确定
1. 率的计算
2. 常用危险度指标:
(1)发病率和发病密度
(2)相对危险度
(3)归因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4)人群归因危险度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5)标准化死亡比
1. 选择偏倚
2. 信息偏倚
3. 混杂偏倚
1. 实验流行病学的定义、分类、用途和优缺点
1. 实验目的的确定
2. 实验对象的选择
3. 实验现场的确定
4. 样本大小估计
5. 随机化分组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6. 设立对照的目的、原理和方法
7. 盲法的原理和应用
8. 类实验
1. 排除
2. 退出
3. 实验效果的评价指标:
(1)预防效果的评价指标
(2)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1. 医德问题
2. 预实验
1. 病因概念的发展
2. 病因模型及其演变
3. 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1. 病因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2. 工作假设的形成和验证
1. 关联的解释
2. 病因推断准则
1. 病原体
2. 宿主
3.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1. 传染源
(1)病人作为传染源的分类及意义
(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分类及意义
(3)受感染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分类及意义
2. 传播途径
(1)各种传播途径的概念
(2)各种传播途径的传播特点
(3)各种传播途径的意义
3. 人群易感性
(1)人群易感性的定义
(2)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3)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4)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4. 疫源地和流行过程
(1)疫源地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2)流行过程
5.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1.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
2.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1)疫情报告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4)针对人群易感性的措施
(5)针对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1. 社会医学的概念
2.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3. 社会医学的学科任务
1. 医学模式的概念
2. 医学模式的演变
1.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2. 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3. 健康需求普遍提高
4. 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5. 健康因素多元化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2. 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
3. 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2. 健康与疾病概念的扩展
1. 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
2. 社会医学研究的类型
1. 选择课题
2. 制定研究方案
3. 资料收集方法
1. 问卷的类型
2. 问卷的结构
3. 问卷设计的步骤
4. 问题和答案设计
5.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 定性研究的特点
2.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3. 定性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
1. 生命质量的概念
1. 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
2. 生命质量评价的常用测评工具及选择
1. 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
2. 疾病负担的评估
3. 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
4. 药物或治疗方法的选择
5. 成本-效果分析
6. 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1.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
2. 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
3. 健康危险因素的特征
1.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方法
2.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
1.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2.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作用
3. 人群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2.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1. 行为的概念
2. 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1. 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与特点
2.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1. 卫生政策指标
2. 社会经济指标
3. 卫生服务指标
4. 卫生资源指标
5. 卫生行为指标
6. 人群健康状况评价指标
7. 人群健康状况新指标
1. 全球卫生策略
2. 中国卫生工作方针
1. 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 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
3. 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4. 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1. 基本概念
2. 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
3. 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
4.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
5.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1. 卫生人力资源
2. 卫生人力规划
3. 卫生费用
1.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1. 社区的概念
2.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3.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4. 全科医学的特点
5.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2. 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
1.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工作内容
2. 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机构
1.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原则
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措施
1. 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状况
2. 妇女和儿童保健服务
1. 人口老龄化趋势
2. 老年人的健康特征
3. 老年保健
1. 残疾人的健康与卫生服务需求特点
2. 残疾人卫生保健
1. 流动人口概况
2. 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特点
3. 流动人口卫生保健
1. 社会病的概念
2. 社会病的特点
3. 社会病的防治原则
1. 自杀
2. 吸毒
3. 伤害
4. 性传播疾病
5. 精神障碍